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语文鸿门宴文言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语文鸿门宴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成五采: 成五采:采,通“彩”, 色彩。

具以事告:具,通“俱”, 全, 都。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 把守。内,通“纳” , ……进入 接纳。

吾得兄事之:事 通“侍”侍奉。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 “邀 ”,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 王:蚤,通“早”,早早 地。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 “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同 “座”,座位。

不者:不,通“否”。

沛公不胜杯杓: 沛公不胜杯杓:杓,同 “勺 ”。

二、 实词活用:

1、 名词活用:

名词活用作状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于是项伯复夜去:夜,连 夜。

日夜望将军至:日夜,日日夜夜地。

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一样。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再三,多次。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 鸟张开翅膀一样。

头发上指:上,向上。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虎狼,像虎狼一样。

持剑盾步走:步,徒步。

道芷阳间行: 间至军中:间,从小路, 秘密地。

名词活用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军,驻军。

沛公欲王关中:王(wàng),称王。

籍吏民:籍,登记户籍。

范增数目项王:目,用眼 睛示意。

若入前为寿:前,上前。

刑人如恐不胜:刑,杀。

道芷阳间行:道,取道。

2、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此其志不在小:小,小处。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情。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素,与……交好 。

3、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

臣活之:活,使……活, 救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随,带领。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wàng),使……称王。

毋内诸侯:内,通“纳” ,使……进入,接纳。

三、 古今异义:

约为婚姻:婚姻,儿女亲 家。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意外的变故。

再拜:再,两次。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

2、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3、变式句(倒装句):

(1)宾语前置: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籍何以至此

客何为者

何辞为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2)定语后置:

白璧一双 玉斗一双

五、成语

鸿门宴、

秋毫无犯、

劳苦功高、

项庄舞剑,意在沛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读后感

谈到楚汉之争,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鸿门宴了。由于司马迁传神的描述,不但使得鸿门宴的过程曲折动人极富于戏剧性,更使得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而期间得失更是另后人咋舌不已,或惋惜之,或痛恨之,或不屑之,或赞叹之。

对于鸿门宴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却莫说纷纭,前人对此基本给予否定的态度,视之项羽不听臣言,狂妄无礼,优柔寡断,刚愎自用,眼光短浅,有勇无谋。其结论就是项羽头脑简单,骄傲自大,所以大意放走了敌手,酿成后患。

近年来出现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当时背景,重新探讨这个问题,作出不同于传统的看法。比如学者张志坤在其文《鸿门宴楚汉得失之我见》认为鸿门宴实际上是项羽兵不血刃,不废吹灰之力夺得关中,既降伏刘邦,又维护自己反秦盟主的地位;而刘邦忍辱负重,拿土地换来渡过暂时难关,仅此而已。学者周骋在《刘项关系与〈鸿门宴〉结局识论》一文认为鸿门宴是因为当前的形式而导致项羽不得不安抚刘邦,就大局上,项杀刘毫无必要;就理智而言,项不杀刘,不为失策;就感情而言,项不杀刘,不能算矫情;就未来前景而言,项羽已有对策,不杀刘不能看作放虎归山学者蔡伟更是高度的评价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如果说刘备释刘璋为仁释、关羽释曹操为义释、孔明释孟获为智释,那么,项羽之释刘邦不但总其所有,更添一条——勇释。"前人对项羽鸿门宴上轻易放跑刘邦简单归于其头脑简单,不足论矣!好在现在大多学者开始从当时的背景重新来探讨,犹为可喜,但是翻案过甚,许多观点尚有待于商讨。

汉元年十月,刘邦从武关进入关中,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泱泱大秦,就此覆灭。刘邦进入关中后听从儒生建议:"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派兵把守函谷关,自己欲在关中为王。

刘邦此战略有早年楚怀王之约为政治依据,早在约法三章的时候,刘邦就告诉关中父老:"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在这里刘邦把楚怀王之约的主角偷天换日改成自己,显示他此时不可一世,忘无所有,急不可待想在关中称王的心理。当然派人把守函谷关,以免其他反秦诸侯来分一羹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此时刘邦却犯了一个严重的战略错误,反秦诸侯在北方和秦军誓死角斗,终于击败秦军,刘邦却趁秦主力被诸侯牵制而轻易盗取了胜利果实,却关起门自己独享成果。从道义上讲,刘邦这样做不厚道,遭到各路诸侯唾弃;从利益上讲,刘邦这样做大大惹怒了各路诸侯,使各路诸侯同心协力要消灭刘邦这个绊脚石。

鸿门宴的主旨和情节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这样说,是因为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告终。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均出自互联网,只为学习之用;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